佛跳牆

佛跳牆是閩菜中的一道菜餚,又稱福壽全、滿罈香、罈燒八寶,民間傳說此菜源自於清朝光緒年間,距今已有百餘年歷史,是中國歷史名菜。
歷史
相傳此菜最初為清朝光緒年間,一福州銀局官員(一說為福州一錢莊老闆)在家中設宴宴請福建布政司周蓮時所制,主料為雞、鴨、豬,原料約為十多種,用紹興酒罈精心煨制而成。周蓮品嘗後讚不絕口,問及菜名,該官員說該菜取「吉祥如意、福壽雙全」之意,名「福壽全」。
鄭春發(1856—1930年)為周蓮的廚師,是此宴會幫廚,後對此菜加以研究改進,口味勝於先者。某次宴會上,賓客品嘗鄭氏改進後的「福壽全」感到極其鮮美,坐中文人即興賦詩道:「罈啟葷香飄四鄰,佛聞棄禪跳牆來」。同時,在福州話中,「福壽全」與「佛跳牆」發音亦雷同。從此,人們引用詩句意,普遍稱此菜為「佛跳牆」。
20世紀80年代,閩菜名廚強木根在用料上對佛跳牆進行了改革,將此前以禽畜肉類為主的原料改為以海鮮為主,從而降低脂肪、膽固醇比例,並將上菜工序改為將佛跳牆分成小罈即位上席。1990年,閩菜廚師林水俤設計了目前盛行的罈蓋上有彌勒佛的佛跳牆罈型。
傳說
傳說有個皇帝吃膩了山珍海味,勒令御廚若再做不出口味翻新的菜餚就要砍掉他的頭。御廚冥思苦想,翻遍各種烹飪大全,又請教不少民間美食專家,可還是沒有好的解決辦法。最後他只好準備捲舖蓋潛逃。反正也做不下去了,御廚在最後一次掌勺時,索性把各色素葷菜料揀好的放進鍋裏,在烹調上又使出了渾身解數。沒想到這鍋菜異香撲鼻,引得隔壁修行多年的老和尚爬牆張望。因此而未被砍頭的御廚就把這道菜叫做「佛跳牆」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Proudly powered by WordPress | Theme: Funky Blog by Crimson The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