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牛角麵包

可頌(中國大陸作羊角麵包,香港作牛角包)(法語:croissant;德語:Croissant),本意指新月所以又叫做新月麵包,是一種使用大量奶油烘烤、呈現酥皮和奶香味的歐式麵包。它起源自奧地利[1],由奧地利移居法國的奧古斯特·藏(August Zang)帶入法國並在法國發揚光大[2]。可頌可以直接食用,也可以在加入甜味內餡,亦可以當做一般鹹麵包般直接夾三明治食用,在法國當地,可頌也很常搭配咖啡和果汁一起當早餐食用。
中文名稱
此章節尚無參考來源,內容或許無法查證。
香港:最先接觸西方文化,因為其形狀像牛角而譯作「牛角包」,至今仍然常用。
台灣:叫做「可頌」,但是只有歐式那種「全部酥皮、質地蓬鬆」的麵包才能叫這個名稱,根據原產地也可加上「xxx式」以作區別,例如用法國的做法做成的可頌麵包就可以叫「法式可頌」,在星巴克等美國的咖啡廳內所販賣的可頌可以叫做「美式可頌」。而台灣人語境內的「牛角麵包」指的是另一個台灣本土的麵包,它有口感厚實、兩角粘合、僅僅表皮有酥皮,如新北市三峽著名的牛角麵包。
中國大陸:原本稱「羊角面包」,但由於接觸西方文化較慢,也會跟隨台灣和香港的習慣稱作「可頌」或「牛角包」。
起源
最初的可頌專賣店於1909年在巴黎開業,實體麵包店在左邊,而喝下午茶的茶室在右邊。
對於可頌的由來,至今沒有確切的定論。

有一說法傳說可頌起源於神聖羅馬帝國奧地利的維也納的一家糕點店,用來紀念奧斯曼帝國的撤軍。1683年,發生了維也納戰役,因此這類西點稱為viennoiserie。當時,軍隊決定在夜間偷襲維也納,然而由當地麵包房早早起來的麵包師傅們發覺。他們拉響了全城警報,從而使敵方的偷襲以失敗而告終。為了紀念這次勝利,麵包師傅們把麵包做成了號角的形狀,這種形狀也很近似於鄂圖曼帝國旗幟的標誌。1770年,由嫁到法國的神聖羅馬帝國的奧地利公主瑪麗·安托瓦內特(後來成為路易十六的皇后)把可頌正式的帶入法國,在法國引起了巨大的風潮,於是法國麵包師紛紛使出渾身解數來改造此麵包。

但最可信的說法為奧地利軍官奧古斯特·藏在移居巴黎後在黎塞留街92號開設麵包店,並提供奧地利特色菜,可頌因其的美味迅速成名並引起諸多麵包師傅仿製,成功掀起浪潮。另外,由於羊角麵包已經成為法國美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法國宣稱早在1770年以前此種麵包就已存在,具體於在1549年的巴黎登場。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Proudly powered by WordPress | Theme: Funky Blog by Crimson Themes.